在網路上無意間看到一段宝塚的「清正沒」片段,緒月遠麻(飾狄亞吉列夫)走向坐在貴妃椅正將領結解開的早霧せいな(飾尼金斯基),接著狄亞吉列夫伸手抽走尼金斯基的領結,一幕清正沒的劇情上演中~~

為何兩位男役會需要如此的演出?在這部名為「尼金斯基-奇跡的舞神~」的音樂劇,尼金斯基與狄亞吉列夫曾經是對戀人,沒錯,是同性戀。在當時反布爾喬亞(borghesia, 資產階級)的社會氛圍下,衍生出跳脫傳統束縛的思維,因此同性戀是被認同的,且帶有一些的時髦感。

但這兩人怎麼會在一起?

尼金斯基(Vaslav Nijinsky, 1890~1950)出生於烏克蘭首都基輔,有一兄一妹,父母都是波蘭籍的舞者,小時候曾因父母的工作關係住在俄國,但仍慣用波蘭語。不知是天賦還是母親訓練有素,尼金斯基從小就展現出芭蕾舞天份,因此在10歲時便考進了聖彼得堡皇家劇院附設的芭蕾舞蹈學校;但尼金斯基的口條與表達能力卻差點害自己在第一關的面試被淘汰,所幸在最後讓考官看見自己那驚人的彈跳能力,被認為是具有潛力的舞者,而被錄取。1906年在演出編舞家福金(Michel Fokin, 1880~1942)的作品後開始受到矚目,隔年從學校畢業後成為皇家芭蕾舞團的成員,並被拔擢為瑪林斯基劇院的主力演員。

尼金斯基是在1908年結識了狄亞吉列夫(Dyagilev, Sergey Pavlovich, 1872 ~ 1929)。狄亞吉列夫出生於俄國,祖父是伏特加酒廠的老闆,還有一群喜歡到處遊歷的親戚們,因此有財力接受教育且三不五時可以獲得最新資訊,可能因此培養了出色的識人眼光,成為掌管許多舞蹈家、編舞家的藝術經紀人,一心想將俄羅斯舞蹈發揚光大,成立俄羅斯芭蕾舞團,但這個舞團並不在俄羅斯演出,反而選在巴黎起步,逐步擴展到美國、英國、南美洲等地區巡演。

雖然尼金斯基的表達能力不佳、身高不高(約162公分),但狄亞吉列夫卻深深的被尼金斯基的舞蹈所吸引,於是開啟合作關係,更進一步成為戀人(但尼金斯基後來說他會跟狄亞吉列夫在一起純粹只是為了生計)。藉由狄亞吉列夫的交際手腕,尼金斯基得以專注於舞蹈的演出與精進,不必煩惱還有沒有下一次演出。這段期間,尼金斯基雖然密切的參與俄羅斯芭蕾舞團的演出,卻未從舞團領過一分錢,所有的薪資全由狄亞吉列夫私人支付。

1912年尼金斯基以法國作曲家德布西(Achille-Claude Debussy, 1862~1918)的〔牧神的午後前奏曲〕為配樂編了名為[牧神的午後]的獨幕舞劇。這齣劇將原本三度空間的舞蹈動作轉變成二度空間,所有舞者都只能平行移動,像是前後有甚麼透明板將舞者壓成扁平狀一般,對觀眾而言則像是看著畫框中的人物動起來的感覺。令當時巴黎觀眾最驚嚇的莫過於牧神最後拿著女神遺落的披巾自慰場面,被形容是公然猥褻的行為,但也有力挺的名人如雕刻家羅丹(1840 ~1917),不但寫了篇文章公開稱讚外,還為尼金斯基製做了名為【舞者尼金斯基】的銅像以茲鼓勵。

1913年則與作曲家史特拉汶斯基(Igor Stravinsky, 1882~1971)共同創作出〔春之祭〕,由於前衛的曲風和舞蹈,再次嚇壞了巴黎觀眾。而狄亞吉列夫一開始看到春之祭的彩排內容時,便開始思考要怎麼吸引觀眾進場,於是在第一場公演後,即使惡評不斷,之後的幾場演出仍場場爆滿。或許如狄亞吉列夫所言[春之祭]的曲和舞可能要過幾十年或百年後的人才可以接受。終於,史特拉汶斯基編曲的[春之祭]成為二十世紀現代音樂的代表,而尼金斯基編舞的[春之祭]也成為二十世紀現代芭蕾的代表。

雖然春之祭沒能大放異彩,但尼金斯基的名氣仍響亮。1913年至南美洲巡演時,據說狄亞吉列夫受鐵達尼號沈船(1912年)的影響而不願搭船,故沒有隨舞團同行,尼金斯基才有機會遇見這位早已愛慕尼金斯基已久的羅慕拉,兩人隨即陷入熱戀,很快的就在阿根廷首都結婚。當尼金斯基結婚的消息傳到狄亞吉列夫耳中時,狄亞吉列夫當場大怒,立刻決定解雇尼金斯基。

沒有經紀人幫忙處理瑣碎事務的尼金斯基,就像陷入泥沼中,作為舞者尼金斯基是個天才,作為舞團管理者卻是蠢才,即使靠著名氣仍可以接到工作,但無法隨心而為的做自己最愛的舞蹈事業,逐漸被消磨的心志,現實與想像的世界逐漸沒有界線,在1919年確診為重度憂鬱症導致的精神分裂,此後再也沒有回到舞台過。一直到1950年逝世為止,尼金斯基都在療養院度過餘生,期間還因為第二次世界戰爭的關係換了好幾個國家,最後被葬在巴黎蒙馬特公墓,一處充滿藝術家的墓園。

根據尼金斯基那位也是舞者兼編舞者的妹妹尼金斯卡(Bronislava Nijinska, 1891 ~1972)的觀察,尼金斯基在每場演出完畢,當所有舞者都下班後,尼金斯基會獨自留下來再把演出時不好的地方重新演練直到自己滿意為止,並且從不停歇的鍛煉自己的肌力,也因此許多舞者無法適應尼金斯基所編的舞。

所謂的天才,追根究柢還是1%的天分+99%的努力所組成。人們眼中往往看到的都是結果,過程中的汗與淚或許不為人知,但不到最後一刻誰也不會知道是輸或是贏!

後來把宝塚版的「尼金斯基」看完,要一個女性演員來詮釋尼金斯基的舞蹈不是件容易的事,宝塚的劇作家用宝塚的表演方式重現尼金斯基的過往經歷。雖然開演不久就上演清正沒的畫面,但對尼金斯基和狄亞吉列夫兩人間的關係而言,這是必須要交代的訊息;也許沒這一幕戲,也不會有機會知道誰是尼金斯基。

arrow
arrow

    annel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