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次已經搭車到醍醐站了,卻莫名的念頭一轉,沒有繼續走下去,所謂的念頭只是堅持想要用走得不想搭公車,卻搞不清楚方向。後來找時間查了地圖、醍醐寺背景,原來一般人以輕鬆路線看見的是山下的下醍醐,但醍醐寺的發源是從上醍醐開展的,後來才逐步向山下延伸,成為現在的面貌。

某次有機會參加茶道體驗活動時,聽見茶道老師說,豐臣秀吉曾經在醍醐寺辦過賞花活動,過去只有獲邀的達官顯貴才能看見的櫻花,現在只要付個門票錢就有機會見到。雖然冬季不會有櫻花,仍有種回到歷史現場的感覺。

DSC_1166  

在冬季的艷陽下,往醍醐寺出發。路上車比人多,途經住宅區後,一班到醍醐寺站的公車才開過去,大門正有情侶在照相,走進門內,無論進哪一區都要門票,正當思考要去三宝院還是金堂時,突然想起還有上醍醐,門票費用相同;下醍醐隨時來都可以購票參觀,上醍醐要爬一段山路,可不是隨時都想爬山路。這時前方有個路標,寫著去上醍醐的時間是1.5小時,就是因為不相信要這麼久,於是出發去驗證。

DSC_1179  

由於前幾天都有下雨,泥土路面還是溼的,售票的老人家還說要小心啊!順手拿了旁邊箱子裡的登山竹杖。山上的溫度原本就低一些,冬天更應該是嚴寒的,步行10分鐘後,已經覺得熱了,與前方老婆婆的距離愈來愈遠,平常也不是沒運動,想不到還跟不上老人家的速度。正在喘大氣時,迎面而來一對要下山的老夫婦,精神奕奕的說こんにちは,趕緊也回了一句こんにちは!

走在山裡面,隨著高度上升,山路時陡時緩,轉彎處涼亭的溫度計顯示現在氣溫1度,滿身是汗的旅人早已沒有寒意,繼續往上走。手表分針轉了一圈,如果之前那個路標沒有寫錯,還要半小時才會到,雖然雙腳還是不斷向前緩進,腦袋卻猶疑要不要轉身下山,冬天上山真的不是很好的選擇,冷列的空氣隨著劇烈的換氣湧入氣管,帶上口罩卻會阻擋換氣的順暢度;入山時拿的竹杖,是助力也是阻礙,緩路時總是感覺到竹杖的重量,陡坡時卻又慶幸多一隻腳的穩定感。就在喘得難以向前而停下來時,發現只過了10分鐘,表示還有20分鐘就會到,決定咬著牙到山頂~~

後方出現穩健的腳步聲,接著就被一位中年大叔超越,難道京都人把這段山路當作散步路線嗎,一個個老人們就這麼上山下山,中途還會停下來與熟人聊天,對旅人來說這裡是景點,對當地人來說就像是自家後院。

記得昨天才在大阪市區買了蛋糕、壽司,看著精品櫥窗、提公事包的黑衣人快步行走、觀光客們在看似不要錢的藥妝店採購;今天來到甚麼都沒有的山上,沒有華麗的裝飾、沒有標價,眼前是藍天白雲、是高大樹林、是看不見盡頭的泥土路。人在都市中看著琳瑯滿目的商品,欲望不知不覺也被養大人在山裡看著簡單的景色,停下來喘口氣、喝口水,跟迎面而來的人互道こんにちは,竟比購物後有著更大的滿足感。

終於,看見上醍醐寺務所,方才所有的疲累感被喜悅覆蓋了。一個半小時的路程所言不假,中途沒放棄真是太好了!

DSC_1168  

西元874年理源大師在上醍醐山受到山神(橫尾明神)得指點,獲得了靈水-醍醐水,在有地有水源下,建立了開山堂。開山堂只在每年的1/67/68/6才會開放,醍醐水則是每天都可以取。在視野最好的地方看見京都,也看見老先生們坐在野餐墊上吃著點心喝著熱茶,旅程中最美的風景原來是人啊!

DSC_1173  

到醍醐水靈場行個禮,要了一些醍醐水,清涼無比,若不想大費周章爬上來取水,醍醐寺也是有在販售保特瓶裝的醍醐水。

下山的路途,看見年輕夫婦帶著一對子女正要上山,父親領頭、孩子們快步跟上步伐、母親壓陣。好久以前也是這樣跟著父母去爬山,天壓下來有父母撐著,甚麼都不怕,也或許是不知道要怕甚麼,長大了,試著自己撐起那片天,這麼沉那麼重。

再度回到入山口,售票的老人家下班了,正在女人堂前打掃,突然說了聲お疲れ様でした,也回了一句,但心理想說的是真得很累你懂的順著來時路走出醍醐寺大門,還是想問自己,選擇去金堂參觀一樣可以說來過醍醐寺,為何偏要去上醍醐寺?

DSC_1180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nnelin 的頭像
    annelin

    annelin の 空

    annel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