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天與同事討論到即將要來台公演的宝塚凡爾賽玫瑰劇情。這次演出的是瑪莉皇后與菲爾遜篇,並非奧斯卡與安德烈篇,但奧斯卡與安德烈還是會出現。突然同事問道”瑪麗皇后就是那個血腥瑪麗嗎?”腦袋突然浮現紅色液體緩緩由上而下的畫面,印象中的瑪麗皇后沒這麼可怕耶!
瑪麗皇后(Marie Antoinette, 1755-93)中文的譯名有瑪麗·安托瓦內特、瑪麗·安東娃妮特等,西元1755年出生於奧地利,為鼎鼎大名的哈布斯堡家族(Hapsburg)成員之一。父親是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法蘭茲一世,母親是瑪莉亞·泰瑞莎(亦繼承匈牙利女王、奧地利女大公等王位),雖然是帝王之家,但父母的融洽相處、給孩子較自由的生活空間,家庭氣氛異於皇室貴族的拘謹,親子關係也較為緊密。身為帝王之家的孩子,不能缺乏的就是禮儀、文化、知識的教育,除了培育做為接班人的必要條件外,也為鞏固家族勢力所需的聯姻而準備;偏偏瑪麗不太喜歡接受所謂正規的教育訓練,即使提供了多位家庭教師指導,心所嚮往的還是在田野自在的跑跳,所以英語及法語都不太好。
原本瑪麗可以不用嫁至法國的,但預定要與法國聯姻的姐姐卻因為染上天花去世了,只好讓瑪麗取而代之。為了讓瑪麗符合法國人的審美觀,瑪麗的母親想盡辦法調整女兒的儀態、裝扮等外在形象;當法國皇室收到瑪麗被調整後的畫像後,大致同意,並正式提出迎娶的通知。瑪麗在1770年離開奧地利維也納,來到法國與當時的波旁王朝皇太子路易十六(Louis XVI, 1754-93)結婚,成為皇太子妃。當時的法國在過去數十年間不斷與奧地利軍隊互相開火的影響下,壟罩在一片反奧地利的氣氛中,不黯法文、從小生活相對自由的瑪麗受到強大的壓力。
法國從太陽王路易十四(1638-1715)強化宮廷的繁文縟節後,皇室成員的言行舉止便受到緊縮,波旁王朝也在路易十四將聲勢拉到最高後開始走下坡,皇室負債逐年增加。路易十五(1710-74)在掌權期間也未妥善處理財政問題,終於把債務問題交由其孫承擔。路易十六在1774年登上皇位,瑪麗也正式成為皇后。
比起政務路易十六更醉心於當個工匠,因此也沒有全心的做好一個皇帝。瑪麗皇后並非不知道有債務問題的存在,但是一介女流在當時的社會風氣下很難有實權可以改變現況,只能盡可能的降低花費。根據歷史學家的調查,即使瑪麗皇后不吃不喝也無法讓當時的財務赤字減少。
在不受人民愛戴、丈夫不黯男女之事下,瑪麗皇后只能尋求自己能掌握的生活方式。於是二十出頭的少女皇后開始追求外在的享受,華麗的服裝、誇張的頭飾便出現了,隨之而來的則是人民對瑪麗皇后揮霍的印象。
終於在結婚3年後路易十六與瑪麗皇后有了孩子,瑪麗皇后收起稚氣的模樣,肩負為人母的責任。隨著年齡的增長,瑪麗皇后開始收斂過去的恣意人生;對華服與寶石等奢侈品的慾望降低。但給民眾的刻板印象卻無法在短時間改變。
於1785年發生的鑽石珠寶項鍊事件(宝塚版魯邦三世的故事背景),由於路易十五生前請珠寶商為情婦設計的項鍊,在路易十五駕崩後珠寶商找不到買主,被拉莫特伯爵夫人得知此事,便向鍾情於瑪麗皇后的羅昂樞機主教聲稱瑪麗皇后非常喜愛這條項鍊,想騙取羅昂樞機主教支付這筆金額,但在付款當日羅昂樞機主教並未現身,讓珠寶商被迫直接找上瑪麗皇后要錢,因此東窗事發,路易十六下令把相關人等抓來審問。最後拉莫特伯爵夫人被判刑、羅昂樞機主教無罪釋放,與此案完全無關的瑪麗皇后卻因此事加重巴黎民眾對她的不滿情緒。
巴黎市民的不滿早在路易十四就開始醞釀了,只是在1789年7月14日終於爆發。由於民眾需要彈藥對抗軍隊,聽說巴士底監獄有庫存火藥,於是衝進去搶,成為歷史上稱之的法國大革命。經過一年的周旋,民眾與皇室政府達成和解;但貴族們短時間難以修正的囂張行徑,讓這個好不容易達成的平衡再次失序。民兵開始清算貴族,貴族們逃的逃,逃不了的就只能接受審決。
路易十六與瑪麗皇后一家也嘗試要逃走,但很快就被市民發現。那位瑞典外交官菲爾遜(1755-1810)也曾在1791年親自去搶救路易十六與瑪麗皇后,卻以失敗告終。菲爾遜與瑪麗皇后同年出生,兩人第一次見面是1774年因參與法國軍隊作戰有功,受邀進入法國皇宮;雖然當時的坊間流傳者兩人的曖昧八卦,也有人懷疑路易十七會不會是菲爾遜的孩子,經過史學家的調查,還沒有證據可以懷疑路易十六與路易十七的父子關係。
1793年1月路易十六被推上斷頭台,同年10月瑪麗皇后也被冠上莫須有的罪名而登上斷頭台。也有傳聞說斷頭台上的不是瑪麗皇后本人,讓許多小說、編劇家有許多想像空間。
回歸正題,血腥瑪麗究竟是誰?一般來說指的是英格蘭和愛爾蘭女王、都鐸王朝第四位和倒數第二位君主--瑪麗一世(1516-1558);由於宗教派系的更替,剛上任的瑪麗一世為了鞏固權力而下令將異教徒殺害,才被稱為血腥瑪麗。
因此,瑪麗一世為英國都鐸王朝的女王;瑪麗皇后為法國波旁王朝國王路易十六的老婆。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