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之前在宝塚GRAPH雜誌上的廣告,有看過薄醬油的廣告,一直很想弄清楚薄醬油是什麼,還有濃醬油又是什麼味道。

來到超市的醬油區,貨架上各種新奇的醬油,依據不同的料理有相對應的醬油,有加入高湯的醬油,有鰹魚(柴魚)風味、京都風味、昆布等,一時不知怎麼挑選。看到架上有熟悉的六角形符號,是臺灣也有的龜甲萬,想說味道應該不會差太多,安心地買回去用;結果,是鰹魚風味的醬油,很香是沒錯,但這畢竟不是熟悉的味道。

腦袋中開始思考台灣的醬油到底是哪種醬油?不是鰹魚、不是昆布、更不是高湯,突然意識到台灣一般常用的醬油是大豆醬油,雖然有些可能是鹽水加香料加色素,但對於我的味覺來說,大豆醬油才是記憶中醬油的味道。於是馬上到超市找大豆醬油,終於在眾多醬油商品中找到純大豆醬油,沒有加昆布、鰹魚的味道。打開瓶蓋一聞到大豆醬油的味道,就是這個味,屬於故鄉的味道(才來不久就開始尋找熟悉感了)。

DSC_0390.JPG 

有了醬油,煮點飯,就可以做個蛋炒飯了。在台灣時算是不進廚房的人,因為小時候練習煮湯時,被滾燙的湯燙到臉,永遠忘不了那有多痛,後來就盡量不進廚房了。現在為了找點台灣的味道,煮飯、洗菜樣樣來,沒有忘記當時的痛,而是更留心每一個動作的安全性;當醬油倒入冒著微煙的鍋中,大豆香氣湧上,原來家不只是存在心裡面,也存在嗅覺的記憶中。

而日本的濃醬油與薄醬油又是怎麼一回事。原本以為濃與薄是指味道的厚度,結果把兩種拿來比較後,濃與薄指的是醬油的顏色,濃醬油的顏色比較深,跟大豆醬油的顏色差不多,薄醬油明顯沒這麼黑;一般會以為濃醬油會不會也因此比較鹹,結果薄醬油的鹽分反而較高。這可能跟日本主要是拿醬油來幫食物上色,鹽度高一點,可以不要用太多的醬油,食物的顏色不會太深,但鹹味仍可浸入食材中,兼顧美觀與美味。

另外,還有高湯醬油,基本上就是濃縮高湯。台灣的高湯一般都是雞湯、豚骨等脂質類,日本則是鰹魚、昆布等幾乎沒有油脂的高湯,只要以固定的比例稀釋,馬上就有一碗美味高湯,看是要做湯麵還是做玉子燒、茶碗蒸等菜色,算起來相當方便。如果喜歡有點油脂的湯頭,也有粉狀的中華味素,這就比較像泡麵裡的調味粉包。

如果有時間,還是可以去超市買食材自己熬湯的。每當使用高湯粉或調理包時,腦袋就不時浮現班上印尼同學說的「那些都是香料,少吃點比較好!」,然後拍掉這些浮煙,好菜上桌,開飯囉!

arrow
arrow

    annel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